2012/04/16

麥根小學堂_大雅員林(圓仔林)里

 台灣人以米為主食,身處在一片稻禾米香的世界裡。加上『南米北麥』的傳統印象,許多人只知道台灣適合種稻米,而且台灣能種出好品質的稻米,包括小毛哥也是如此。
三月27日在瀏覽『閱讀大台中』期刊,發現了一個斗大的標題『初春大雅品麥香』,哇!麥田!原來台灣有麥田,而且就在大雅區,車程不用一個小時就能到,馬上當機立斷。出發!(單眼相機出院了,果然能享受到高品質的照片)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230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565" caption="大雅員林里每年三月份就會有一大片的麥田結穗的畫面。"][/caption]

台灣真是塊寶島,實在不為過,在早期台灣,春天到秋天的時間可以種植兩期的稻米,到了冬天農民開始種植小麥、或其他蔬菜,小麥原產於溫帶地區,種植初期區需要有大量的雨水,成熟期則需要乾燥的環境,台灣冬天的東北季風會形成乾燥的氣候。因此在早期台灣有許多地方都有種植小麥,比較有名的例如雲林麥寮、彰化麥厝,小麥開放進口後,現在只剩下大雅區仍然種植著小麥。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231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565" caption="左邊是小麥未成熟的樣子,還是綠色的。右邊是成熟的小麥,成熟的小麥跟稻米成熟一樣都會彎腰,只是小麥彎的幅度比較小。"][/caption]

這裡不僅僅只有麥田而已,麥田大概只會吸引觀光客來拍拍照後,立即前往附近的『氣球博物館』,或台中『宮原眼科』等附近景點,為了讓大雅麥田成為特色,在地居民用心的規劃設計了一系列的麥穗文創活動。

首先將一處舊校舍,重新設計規劃後成為【麥根小學堂】,提供了遊客品嘗麥製品,譬如爆"麥"香(不是爆米香喔),並且解說導覽,配合舉辦小麥文化節、麵食文化節,推動大雅在地觀光。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232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565" caption="利用廢棄校舍,重新規劃成立【麥根小學堂】,圖為麥根小學堂外牆,注意看外牆的的圖面是立體的喔!照片看不出來,那就到現場體驗體驗吧~!"][/caption]

 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233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565" caption="這是以前的大仁國民小學的分校,照片上的『二年戊班』就是原始呈現,分校只有一年級和二年級的戊班在上課。那?一、二年級的甲到丁班呢?當然都在本校囉,三年級以上也都在本校上課了。"][/caption]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234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565" caption="左上圖的大象溜滑梯,左下圖的榕樹,右圖的升旗台,都是國民小學必備品,有沒有喚起童年回憶啊?"][/caption]

鐘聲響了!該進教室上課囉!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235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565" caption="教室依然呈現原始狀態,遊客們坐在木桌椅上,聽志工導覽員為我們介紹大雅員林里,大麥、小麥、燕麥、杜蘭小麥,大雅景點、特色,文創活動、大雅農村生活等......。"][/caption]

小毛哥簡短的分享上課心得吧!大雅區員林里跟彰化縣員林鎮是不一樣的,大雅區『員林』名稱的的由來是因為以前的房子結構是三合院式的,當地人喜歡把在房子的周圍都種植大量密集的竹子,竹林可以防風也可以防小偷,所以叫做『圓林仔(innˇ naˇa )』跟彰化的員林念法是不一樣的。後來漸漸簡化為員林,但是當地人都還是念(innˇnaˇ a )。大雅鄉沒有什麼古厝,因經歷過地震及水災,以前的土角厝都毀了,留下來的古厝都是有錢人家,用磚瓦蓋的房子比較堅固。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238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565" caption="鬚鬚叫做『笀』,大麥芒長,小麥芒短。圖為大麥"][/caption]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236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565" caption="燕麥,會稱被為燕麥,一看形狀大概就了解原因了。燕麥的形狀像極了燕子的尾巴。"][/caption]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239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565" caption="用心的將特色發揚光大,每年舉辦小麥文化節、麵食文化節。右下圖是上課時呈現的PPT,導覽志工說最右邊的童玩是用來抓蟋蟀的。"][/caption]

 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240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565" caption="麥除了食用,或是做成日常用品,也用來投入文化產品、發展藝術品。"][/caption]

 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241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490" caption="爆"麥"香,不是爆"米"香"][/caption]

 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243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565" caption="越接近三月底,圖片這樣的景象就會愈多,已經有許多麥田收割完,接著趕緊重稻米了,所以要看要快,要不然就等明年囉!"][/caption]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244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565" caption="最後,也要和當地鄉親一起呼籲,請不要踐踏農民辛苦的血汗,農民收入不穩定也不好,您的每一個小破壞都是對農民極大的負擔。其實站在馬路邊也能拍出好照片。如果想更親近麥穗,請走田埂,但是要保證不能"犁田。"][/caption]

電子報發刊的同時,麥田大概都已收割完,開始水稻的插秧。接著四月份的導覽均採預約制,所以要去的朋友要先預約了,不能像小毛哥這一次這麼好運了。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1245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565" caption="今年太晚去的朋友,雖然看不到一大片的麥穗,那就看看剛插秧的水稻,這些小幼苗是不是挺可愛的啊!"][/caption]

 

 

您的支持是我們成長的動力,歡迎分享或加入ithinking粉絲團


 
 

 
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